抑郁位置




「抑郁位置」是一系列心理状态的聚结(mental constellation),克莱恩将此定义为儿童发展的核心,通常人们会在生命接近第一年中期时初次经历抑郁位置。抑郁位置在童年早期会被反复审视和修正,并在一生当中间歇性的反复出现。抑郁位置的重点在于人们理解到自己对于所爱的客体,对以母亲为雏形的客体所抱持的仇恨情感和幻想。此前人们会觉得有两个分离的部分客体(part-object):理想化、自己所钟爱的那一部分;以及会迫害自己、自己所憎恨的那一部分。早期阶段的主要焦虑涉及了自我的生存。在抑郁位置时,也会感受到客体的焦虑。

如果能够承受自己所爱与所恨的人合而为一,就会开始对于对方身为一个完整客体的福祉和存续感到焦虑,最终焦虑感会引发悔恨的罪疚感和悲伤感受,这与爱的深化有关。对于因为仇恨而失去或造成损坏的东西,就产生了需要进行修复的冲动。自我的能力扩大了,世界变得更加丰富、更接近现实状态。对客体的全能控制减少了,现在客体感觉起来更加真实、彼此分离。因此个人的成熟化与失落和哀悼密切相关,会了解到对方以及对方的人际关系与自己是分离的。因此随着对于俄狄浦斯状态的了解,不可避免就会伴随着抑郁位置的心理状态。衍生的忧郁焦虑与痛苦会被躁狂防御、和强迫防御所抵消,这也可能会被退缩回偏执─分裂位置时的分裂和偏执所抵消。防御可能是暂时的,也可能是被严密建构起来,防御会阻止人们去面对、修通抑郁位置。

「抑郁位置」这个术语被人们以不同、但相关的方式所使用。它可以指称这种发展整合的婴儿期体验。更广泛来说,它也指在生命任何阶段,对于充满恨意的攻击、以及对外在和内在客体受损的罪疚感与哀悼经验。在面对失落的正常哀悼与严重忧郁的尺度上,会有着程度不一的灾难感受。这个术语也被宽松地用来指称「抑郁位置功能」(depressive position functioning),这里所代表的是个体可以承担个人责任,将他/她和他者视为彼此独立。

重要论文

1927 Klein, M. ‘Criminal tendencies in normal children’〈正常儿童的犯罪倾向〉. 儿童在侵略攻击后的罪疚感之初次观察 。

1929 Klein, M. ‘Infantile anxiety-situations reflected in a work of art and in the creative impulse’〈反映在艺术作品和创作冲动中的婴儿期焦虑情境〉.  从对于攻击的恐惧的观察、转为对于所爱客体的恐惧。在此篇首次提及修复(reparation)。

1932 Klein, M. The Psychoanalysis of Children《儿童精神分析》. 分裂以保护好的客体;「复原」(restitution)在升华的重要性。

1933 Klein, M. ‘The early development of conscience in the child’〈儿童良心的早期发展〉. 超我从报复转为带着罪疚与道德感担忧之本质改变。

1935 Klein, M. ‘A contribution to the psychogenesis of manic-depressive states’〈论躁郁状态的心理成因〉. 首篇明确阐述抑郁位置的文章。

1940 Klein, M. ‘Mourning and its relation to manic-depressive states’〈哀悼及其与躁郁状态的关系〉. 更清晰、发展完整的详述。

1945 Klein, M. ‘The Oedipus complex in the light of early anxieties’ 〈从早期焦虑讨论俄狄浦斯情结〉.  在此篇文章中,建立了抑郁位置与俄狄浦斯情结之间的重要联结。

1946 Klein, M. ‘Notes on some schizoid mechanisms’〈对某些类分裂机制的评论〉. 此篇引入偏执─分裂位置的概念,更清晰描绘了这两个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