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执─分裂位置

Child patient's cut-out from 1925


「偏执─分裂位置」指的是包含焦虑、防御、以及内、外在客体关系等一系列心理状态的聚结。克莱恩认为偏执─分裂位置是婴儿在生命最初几个月的特征,并且或多或少持续存在于儿童期和成年期当中。当代认为偏执─分裂的心理状态在人的一生有重要作用。偏执─分裂位置的主要特征是将自我和客体分裂为好与坏两者,起初这两者很少或几乎没有整合。

克莱恩认为婴儿承受了很大的焦虑,这些焦虑来自于婴儿内在的死的本能、出生时蒙受的创伤、以及饥饿、受挫的经验所造成。她认为非常年幼的婴儿已经有尚未整合的基本自我,会试图藉由使用分裂、投射和内摄的幻想来处理经验,特别是处理焦虑的经验。

婴儿将其自我和客体分开,并分别将他的爱意与恨意(生与死的本能)各自投射到母亲(或乳房)的不同部分。这样做的结果是母亲客体被切分为「坏」的乳房(令人感到沮丧、迫害、以及被婴儿所憎恨的那个母亲),与另一个「好」的乳房(被婴儿所爱慕、令人感到充满爱意、使人满足的母亲)。之后「好」和「坏」的客体都被内摄回来,并且重新形成投射、再内摄的循环。全能和理想化是这项活动的重要元素。坏的经验会尽可能被完全否定,好的经验则会被理想化和夸大,以阻挡婴儿对于迫害人的乳房的恐惧。

这种「二元分裂」对于健康的发育极为重要,因为这使婴儿能够接受并且拥有足够好的经验来提供一个核心,之后能围绕着该核心开始统整对立的自体(contrasting aspects of self)。克莱恩认为建立良好的内在客体是后来能够修通「抑郁位置」的先决条件。

有种不同的分裂,称为「碎裂」(fragmentation)。在碎裂状态当中,客体和/或自己被分裂成许多更小的碎片,这也是偏执─分裂位置的特征之一。持续长久使用碎裂的分裂方式、任由自己四散会削弱还未整合的脆弱自我,并导致严重的困扰。

克莱恩认为先天因素和环境因素都会影响偏执─分裂位置的发展过程。婴儿生死本能的平衡是重要的先天因素,婴儿所接受的照顾则是重要的环境因素。如果发育得以正常进行,在早期的婴儿期偏执─分裂位置、以及修通抑郁位置的过程当中,极端的偏执焦虑与极端的分裂防御大部分就会被弃置不用。

克莱恩认为以分裂的方式来产生连结的方式,从未被人完全放弃。她的文章给人的印象是这些位置可以被视为是暂时的心理状态。偏执─分裂位置可以被认为是在抑郁位置以前的发展阶段,是对抑郁位置的防御;偏执─分裂位置也可以是从抑郁位置退化后的状态。

重要论文

早期阶段

1921 Klein, M. ‘The development of a child’ 〈儿童的发展〉. 此篇提出儿童保护式地将自己不想要的那部分母亲分裂开来。

1926 Klein, M. ‘The psychological principles of early analysis’〈早期分析的心理学原则〉.本文和上文说明了儿童对母亲的口腔和肛门施虐攻击,促成一个迫害人的超我(内在母亲意象)。

1929 Klein, M. ‘Personification in the play of children’ 〈儿童游戏中的拟人化〉.

1930 Klein, M. ‘The importance of symbol form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go’〈象征形成在自我发展中的重要性〉. 本文和上文探讨儿童使用分裂区隔出好与坏,使用投射作为防御机制,并且以这些做为修通内在冲突和焦虑的方法。

1932 Klein, M. The Psychoanalysis of Children《儿童精神分析》. 克莱恩采用佛洛伊德关于生死本能的概念,但改变对死的本能讨论的方向,引入分裂的本我的想法。

1933 Klein, M. ‘The early development of conscience in the child’〈儿童良心的早期发展〉. 详细阐述了本我的分裂(后期变成了自我的分裂)。

中期阶段

1935 Klein, M. ‘A contribution to the psychogenesis of manic-depressive states’〈论躁郁状态的心理成因〉. 此文介绍了「心理位置」的架构,对比了抑郁位置与早前的偏执阶段,也对以部分客体、和完整客体来产生连结的方式进行区分。

1940 Klein, M. ‘Mourning and its relation to manic-depressive states’〈哀悼及其与躁郁状态的关系〉. 此文详细阐述理想化和否认的躁狂防御机制。

晚期阶段

1946 Klein, M. ‘Notes on some schizoid mechanisms’〈对某些类分裂机制的评论〉. 这篇权威论文介绍了「偏执─分裂」位置以及其焦虑,还有对它们的防御。

1952 Klein, M. ‘Some theoretical conclusions regarding the emotional life of the infant’〈关于婴儿情绪生活的一些理论结论〉. 对于偏执─分裂和抑郁位置的良好总结。越来越重视安全建立好客体的重要性。

1955 Klein, M. ‘On identification’〈论认同〉. 继续强调安全建立好客体的重要性。说明了投射-认同。

1957 Klein, M. ‘Envy and gratitude’〈嫉羡和感恩〉. 扩大论述了忧郁、偏执─分裂位置;以忌妒是死的本能的表达来介绍这个概念。

1963 Bion, W. Elements of Psychoanalysis《精神分析元素》. Heinemann. Ch. 8.  在偏执─分裂和抑郁位置之间的摆荡,以Ps<–>D的符号来表达。

1987 Steiner, J. ‘The interplay between pathological organisations and the paranoid-schizoid and depressive positions’〈病态结构、偏执─分裂以及抑郁位置之间的互动〉,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国际精神分析期刊》. 68: 69-80; republished in E. Spillius (ed.) Melanie Klein Today 《今日梅兰妮克莱恩》, Vol. 1. Routledge (1988).  此文探索了两个心理位置之间的活动。

1998 Britton, R. ‘Before and after the depressive position; Ps(n)–>D(n)–>Ps(n+1)’ 〈抑郁位置之前与之后;Ps(n)–>D(n)–>Ps(n+1)〉. Belief and Imagination: Explorations in Psychoanalysis 《信念与想象:精神分析探索》. Routledge.  强调能在两个心理位置之间摆荡的能力之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