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執─分裂位置」指的是包含焦慮、防禦、以及內、外在客體關係等一系列心理狀態的聚結。克萊恩認為偏執─分裂位置是嬰兒在生命最初幾個月的特徵,並且或多或少持續存在於兒童期和成年期當中。當代認為偏執─分裂的心理狀態在人的一生有重要作用。偏執─分裂位置的主要特徵是將自我和客體分裂為好與壞兩者,起初這兩者很少或幾乎沒有整合。
克萊恩認為嬰兒承受了很大的焦慮,這些焦慮來自於嬰兒內在的死的本能、出生時蒙受的創傷、以及飢餓、受挫的經驗所造成。她認為非常年幼的嬰兒已經有尚未整合的基本自我,會試圖藉由使用分裂、投射和內攝的幻想來處理經驗,特別是處理焦慮的經驗。
嬰兒將其自我和客體分開,並分別將他的愛意與恨意(生與死的本能)各自投射到母親(或乳房)的不同部分。這樣做的結果是母親客體被切分為「壞」的乳房(令人感到沮喪、迫害、以及被嬰兒所憎恨的那個母親),與另一個「好」的乳房(被嬰兒所愛慕、令人感到充滿愛意、使人滿足的母親)。之後「好」和「壞」的客體都被內攝回來,並且重新形成投射、再內攝的循環。全能和理想化是這項活動的重要元素。壞的經驗會盡可能被完全否定,好的經驗則會被理想化和誇大,以阻擋嬰兒對於迫害人的乳房的恐懼。
這種「二元分裂」對於健康的發育極為重要,因為這使嬰兒能夠接受並且擁有足夠好的經驗來提供一個核心,之後能圍繞著該核心開始統整對立的自體(contrasting aspects of self)。克萊恩認為建立良好的內在客體是後來能夠修通「憂鬱位置」的先決條件。
有種不同的分裂,稱為「碎裂」(fragmentation)。在碎裂狀態當中,客體和/或自己被分裂成許多更小的碎片,這也是偏執─分裂位置的特徵之一。持續長久使用碎裂的分裂方式、任由自己四散會削弱還未整合的脆弱自我,並導致嚴重的困擾。
克萊恩認為先天因素和環境因素都會影響偏執─分裂位置的發展過程。嬰兒生死本能的平衡是重要的先天因素,嬰兒所接受的照顧則是重要的環境因素。如果發育得以正常進行,在早期的嬰兒期偏執─分裂位置、以及修通憂鬱位置的過程當中,極端的偏執焦慮與極端的分裂防禦大部分就會被棄置不用。
克萊恩認為以分裂的方式來產生連結的方式,從未被人完全放棄。她的文章給人的印象是這些位置可以被視為是暫時的心理狀態。偏執─分裂位置可以被認為是在憂鬱位置以前的發展階段,是對憂鬱位置的防禦;偏執─分裂位置也可以是從憂鬱位置退化後的狀態。
重要論文
早期階段
1921 Klein, M. ‘The development of a child’ 〈兒童的發展〉. 此篇提出兒童保護式地將自己不想要的那部分母親分裂開來。
1926 Klein, M. ‘The psychological principles of early analysis’〈早期分析的心理學原則〉.本文和上文說明了兒童對母親的口腔和肛門施虐攻擊,促成一個迫害人的超我(內在母親意象)。
1929 Klein, M. ‘Personification in the play of children’ 〈兒童遊戲中的擬人化〉.
1930 Klein, M. ‘The importance of symbol form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go’〈象徵形成在自我發展中的重要性〉. 本文和上文探討兒童使用分裂區隔出好與壞,使用投射作為防禦機制,並且以這些做為修通內在衝突和焦慮的方法。
1932 Klein, M. The Psychoanalysis of Children《兒童精神分析》. 克萊恩採用佛洛伊德關於生死本能的概念,但改變對死的本能討論的方向,引入分裂的本我的想法。
1933 Klein, M. ‘The early development of conscience in the child’〈兒童良心的早期發展〉. 詳細闡述了本我的分裂(後期變成了自我的分裂)。
中期階段
1935 Klein, M. ‘A contribution to the psychogenesis of manic-depressive states’〈論躁鬱狀態的心理成因〉. 此文介紹了「心理位置」的架構,對比了憂鬱位置與早前的偏執階段,也對以部分客體、和完整客體來產生連結的方式進行區分。
1940 Klein, M. ‘Mourning and its relation to manic-depressive states’〈哀悼及其與躁鬱狀態的關係〉. 此文詳細闡述理想化和否認的躁狂防禦機制。
晚期階段
1946 Klein, M. ‘Notes on some schizoid mechanisms’〈對某些類分裂機制的評論〉. 這篇權威論文介紹了「偏執─分裂」位置以及其焦慮,還有對它們的防禦。
1952 Klein, M. ‘Some theoretical conclusions regarding the emotional life of the infant’〈關於嬰兒情緒生活的一些理論結論〉. 對於偏執─分裂和憂鬱位置的良好總結。越來越重視安全建立好客體的重要性。
1955 Klein, M. ‘On identification’〈論認同〉. 繼續強調安全建立好客體的重要性。說明了投射-認同。
1957 Klein, M. ‘Envy and gratitude’〈嫉羨和感恩〉. 擴大論述了憂鬱、偏執─分裂位置;以忌妒是死的本能的表達來介紹這個概念。
1963 Bion, W. Elements of Psychoanalysis《精神分析元素》. Heinemann. Ch. 8. 在偏執─分裂和憂鬱位置之間的擺盪,以Ps<–>D的符號來表達。
1987 Steiner, J. ‘The interplay between pathological organisations and the paranoid-schizoid and depressive positions’〈病態結構、偏執─分裂以及憂鬱位置之間的互動〉,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國際精神分析期刊》. 68: 69-80; republished in E. Spillius (ed.) Melanie Klein Today 《今日梅蘭妮克萊恩》, Vol. 1. Routledge (1988). 此文探索了兩個心理位置之間的活動。
1998 Britton, R. ‘Before and after the depressive position; Ps(n)–>D(n)–>Ps(n+1)’ 〈憂鬱位置之前與之後;Ps(n)–>D(n)–>Ps(n+1)〉. Belief and Imagination: Explorations in Psychoanalysis 《信念與想像:精神分析探索》. Routledge. 強調能在兩個心理位置之間擺盪的能力之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