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底帕斯情結




佛洛伊德所謂的伊底帕斯情結出現在3至5歲之間。伊底帕斯情結與期待同性父母死亡、以篡奪其位置的願望實現式的幻想有關。內容相反的幻想在此也很重要,男孩會害怕被想復仇的父親閹割、女孩則會害怕會失去愛。這些幻想使人放棄了願望、設立超我。佛洛伊德描述這是在性蕾期會有的情況。

克萊恩與佛洛伊德相同,將伊底帕斯情結視為核心概念。但她修改並拓展了佛洛伊德的觀點,加入了更早期伊底帕斯情境的新概念。她假設嬰兒面對一對令人興奮又害怕的父母夫婦,首先是把他們幻想成一個「組合人物」:有母親的身體、父親的陰莖、還有與自己競爭的嬰兒。由於嬰兒期性慾和施虐的投射,這對夫婦的原初版本會被幻想成持續在進行性交、並展現口腔、尿道、肛門施虐的特徵。對於母體的幻想則與克萊恩對原初陰性特質(femininity)、還有她對男性、女性的伊底帕斯情結的新理解有關。

原初的超我人物發展得早,一般來說這不僅只是因為伊底帕斯情境的結果,這還與嬰兒期的施虐有關。偏執分裂功能的分裂特性(可參見偏執─分裂位置章節)有助於將還是部分客體的父母,清楚劃分為理想化/所親愛的父母、以及受詆毀/所憎恨的父母。隨著對完整客體的理解增加,就會開始感受到愛恨交織,對於攻擊開始會有憂鬱的罪疚感,這些都導致越來越需要放棄伊底帕斯渴望、修復內在的父母,讓他們可以走在一起 (參見憂鬱位置章節)。對克萊恩來說,伊底帕斯情結與憂鬱位置密切相關。

重要論文

1897 Freud, S. Letter 71 from ‘Extracts from the Fleiss Papers’〈弗萊斯論文摘錄〉(第71封信). The Standard Edition of the Complete Psychological Works of Sigmund Freud, Vol. 1《佛洛伊德全集》標準版(第1冊). Hogarth Press (1966). 佛洛伊德第一次提到伊底帕斯情結的概念,是在給弗萊斯的信件當中。

1923b Klein, M. ‘Early analysis’〈早期分析〉. 克萊恩當時仍然使用古典模型。伊底帕斯情結的素材通常是在兒童的性蕾期之前觀察到。對於「原初場景」(primal scene)的幻想和恐懼是其重要核心。

1925 Freud, S. ‘Some psychical consequences of the anatomical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sexes’〈兩性解剖學差異的心理結果〉. The Standard Edition of the Complete Psychological Works of Sigmund Freud, Vol. 19《佛洛伊德全集》標準版(第19冊). Hogarth Press (1961). 佛洛伊德首次針對伊底帕斯情結進行說明,完整闡述了他認為女性和男性伊底帕斯發展之間的差別。

1926 Klein, M. ‘The psychological principles of early analysis’ 〈早期分析的心理學原則〉.  在生命第二年初期描述了「早期的伊底帕斯傾向」。早期嚴厲、殘酷的超我活動。

1927a Klein, M. ‘Symposium on child analysis’ 〈兒童分析論文集〉. 伊底帕斯情結從斷奶時開始。

1927b Klein, M. ‘Criminal tendencies in normal children’ 〈正常兒童的犯罪傾向〉. 口腔和肛門的施虐衝動促成了扭曲又可怕的性交版本。

1928 Klein, M. ‘Early stages of the Oedipus conflict’ 〈伊底帕斯衝突的早期階段〉. 克萊恩第一篇致力於伊底帕斯情結的論文。孩子將母體幻想為性活動場所的想法。關於女性性慾的新概念。

1929b Klein, M. ‘Infantile anxiety-situations reflected in a work of art and in the creative impulse’ 〈反映在藝術作品和創作衝動中的嬰兒期焦慮情境〉. 首次明確提到結合為一的父母。

1932 Klein, M. The Psychoanalysis of Children《兒童精神分析》. 此篇進一步闡述男童和女童的性發展。

1933 Klein, M. ‘The early development of conscience in the child’〈兒童良心的早期發展〉.超我的發展與伊底帕斯情結脫鉤。運用佛洛伊德的生死本能概念開始強調愛/恨衝突的重要性。

1935 Klein, M. ‘A contribution to the psychogenesis of manic-depressive states’〈論躁鬱狀態的心理成因〉. 開始認為伊底帕斯情結和憂鬱位置密不可分。

1945 Klein, M. ‘The Oedipus complex in the light of early anxieties’ 〈從早期焦慮討論伊底帕斯情結〉. 第三篇也是最後一篇談伊底帕斯情結的論文。開始認為當愛意開始在憂鬱位置出現時,就能夠開始修通。

1952 Klein, M. ‘Some theoretical conclusions regarding the emotional life of the infant’ 〈關於嬰兒情緒生活的一些理論性結論〉. 伊底帕斯情結與憂鬱位置之間的互惠關係。

1957 Klein, M. ‘Envy and gratitude’〈嫉羨和感恩〉. 此篇談忌妒對於伊底帕斯情境的有害影響。